好爽别插了无码视频_国产精品久久精品三级_日本熟妇在线手机视频_精品国产AV一区二区三区

通用banner
您當前的位置 : 首 頁 > 新聞動態 > 公司新聞

聯系我們Contact Us

湖北文龍景觀園藝有限公司

公 司 地 址:枝江市馬家店計劃社區8號 (滬渝高速枝江道口南行3公里處)

辦公室/傳真:  

董事長 :  (王友江)

北京優質苗木馴化基地地址:北京華源發苗木花卉批發市場二期5排11-12號

北京辦 :(王女士)

枝江市仙女生態苗木試驗基地地址:仙女鎮屈家店村

基地負責人  (滕女士)

枝江惜春園植物園地址:枝江市白家崗村

基地負責人  (王先生)

中國園林苗木網 (1).jpg

三峽宜昌網:超越之旅——農民王友江和鄉親們城市化之路

2012-06-10 16:51:39

三峽宜昌網:超越之旅——農民王友江和鄉親們城市化之路


本網訊(徐蓉、王詩東):中國走城市化道路,最重要最關鍵是占總人口3/4的農民城市化的過程,而農民的城市化,最要緊的是他們思想觀念和個體素質的城市化。宜昌所轄的枝江市市民王友江,經歷了從青年農民——城市工人——農村創業者——城市生態園林經營者的過程。這是一個由量的積累到質的飛躍的過程,王友江用去了生命中最美好的24年時間。在中國農村,許許多多的農民正在經歷著這種轉變。


綠樹搖曳中飛出碧瓦紅墻,曲徑通幽處但聞流水潺潺。這就是枝江市市民王友江的家:兩幢別墅組成一座花園,掩映在一百二十多畝花團錦簇的園林之中。站在他家別墅的陽臺上,前面是奔騰不息的長江,燈火輝煌的都市,后面是川流不息的宜黃高速公路,一望無垠的田野,兩側一邊是寬廣平坦的江漢大道,一邊是碧波蕩漾的計劃村水庫。近處,是王友江和他的鄉親們所在的村——計劃村,2000畝的高標準橘園、經濟苗木和綠蔭中星星點點的樓房,似乎在告訴客人,生活在這片被稱為“枝江市后花園”土地上的人們,他們的幸福和舒暢……。


誰能想到十七年前,這里還是蓑草遍地、荊刺叢生的黃土崗,王友江的祖輩在這塊貧瘠的土地上刨食,許多人窮得媳婦也娶不上,不得不流落他鄉。


(一)


王友江在枝江縣城正兒八經地工作了8年。這8年里,王友江說,他最大的收獲有兩點,開闊了眼界和討了一個好老婆。


1978年王友江高中畢業時,還不滿16周歲。說起當年高中升學考試,王友江一臉的不服:恰恰那年高考不讓上中專,我考了240多分,當年的中專只需190多分呢。高中畢業的王友江憑著爺爺當過村支書的關系走進了一家紡機廠,在縣城當了一名“亦工亦民”的職工。那時高中學歷的王友江是廠里的“秀才”,思維敏捷、頭腦活躍,干啥事都吃苦耐勞,干得頭頭是道,廠領導看他是棵苗子,把他調到身邊,帶著跑業務。“當時同齡人許多還沒出過門,我就天南海北大大小小的城市跑了幾十個,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我從走南闖北中增長了不少見識,開闊了眼界,這對我確定今后的發展方向很有幫助”。王友江對這段經歷很滿意。


在工廠期間,熱心的同事給他介紹了在縣城另一家服裝企業上班,來自鄰村的女孩小滕,諄樸的小伙子與善良的姑娘一見鐘情,1985年,他們喜結良緣。當時,王友江的工作干得如魚得水,小滕的收入也很穩定,在同村伙伴眼里,小兩口都在縣城里上班,成了令人羨慕的“城里人”。成了家的王友江想干一番事業,他主動承包了工廠連年虧損的鑄造車間,帶著60多位工人師傅一番苦干,三個月下來,不僅工人們的工資發齊了,車間交夠承包費后,還多出了2千多元的利潤,按照承包合同,這筆錢應該獎給王友江個人,“這在當時比廠長一級的領導一年的工資還多”,王友江說,廠長不敢做主了,王友江承包車間的事,也不了了之。


“那時就是這種體制,想干事也干不了,把人憋得難受”。23歲的王友江血氣方剛,他不想拿工資混日子。上個世紀80年代中期,城里人大多在“國營”、“集體”企業工作,而農村自土地承包制以后,改革正如火如荼地進行,呈現蓬勃生機。“我想到了回家承包土地,我本來就是農民的兒子,不怕吃苦,就想干自己愿意干的事情”。回憶起當時自砸“鐵飯碗”的動機,王友江毫無悔意。


在許許多多的農村人削物腦袋“農轉非”的那個年代,王友江此舉被認為是“腦筋有毛病”,他父親聽說他要回鄉種地,提著牛鞭把他攆出了家門,小滕的娘家得知此事,也一致表示反對,丈母娘干脆一屁股座在他寢室里不走。好在小滕了解他的性格,沒有攔住他。


(二)


從城里回來的王友江,當然不會跟周圍的鄉親一樣種稻子過日子,他心里早已拿定主意。他找到村里,提出承包那片沒有人要的荒崗地,正犯愁的老村長巴不得,以極優惠的價格,王友江簽定了15年承包合同,打下一塊木牌子:“王友江苗木基地”。現在看來,王友江的眼光的確超前,那片荒崗地周邊空閑地多,利于擴大生產規模,離城僅有3公里,隨著城區的快速發展,城區總有一天會擴展到他的基地;種植苗木花卉綠色環保產業,不愁沒有市場。從簽訂合同的第一天起,王友江就深信,他的苗木基地會有無限的發展潛力。


創業的艱難,王友江是有思想準備的。“但是,我沒想到有那么苦,那么難”。徘徊在王友江苗木基地濃蔭覆蓋的石子小道上,聆聽著花間鳥語,創業的經歷仿佛就是昨天的故事,“那才是一筆真正的財富”。


王友江脫下工裝回鄉時,兜里只有300元錢。愛人小滕打從姑娘時起就省下的1700元拿給了他,再加上信用社的1000元貸款,王友江進駐了他承包的這片荒崗。先搭個木棚住下,再做了三間50幾平米的住房,打了幾把镢頭,添置了幾樣必須的生活用具,王友江手頭一分錢也沒有了。每天頂著烈日暴曬,身上起了泡,頭上長了幾個大皰,愛人小滕看著心疼,說:“你把水泥袋拿到街上賣了,給自己買一頂草帽”。王友江用自行車馱到廢品站,老板說袋里面還有陳水泥,只能打8折,賣了1塊4毛錢,王友江來到了雜貨鋪,一頂草帽要1.6元,還了半天價也還不下來,王友江攥著手里的1塊4毛錢,站在午后熱浪滾滾的街頭,潸然淚下。


“開荒頭幾年,我們挖禿了19把镢頭,友江挑水澆苗,把崗下的池塘都挑干了,他肩上起的繭子,跟石頭一樣硬”。王友江的愛人小滕,說起當年鼻子一酸,淚就下來了。看著丈夫沒日沒夜地干,冬天連口熱水都喝不上,1988年,小滕也辭去了服裝廠的工作,回來跟丈夫一道創業。


頭腦活絡的王友江,一邊開發苗木基地,一邊經營銷售苗木。果然不出王友江所料,80年代后期,隨著人民生活水平和文明程度的提高,席卷全國的創建。文明城市浪潮,給王友江提供了無限商機。當時在枝江經營花草苗木,除了國營的園林處外,個體干這一行的只有王友江一人,他從縣城各單位的綠化工程開始,采取“蠶食”策略,不到5年時間,占據了縣城綠化市場70—80%的市場份額,也賺到了他人生的第一桶金。


當時懂得苗木花卉栽植技術的人很少,經營者更少,王友江不愁產品銷路和市場,但他“移植”了在企業學來的經營之道,靠優質服務贏得客戶。從1989年開始,他對客戶開始實行包栽包活包管理的“三包”服務。在頭幾年的“三包”服務中,王友江也吃了虧,他記得接手的一家運輸企業綠化庭院業務,因為太忙,幾天沒顧上管理,種下的花草枯死了大半,盡管王友江的心在滴血,但他還是按照承諾,舉債4000多元,購回苗木重新補植。這次教訓后,王友江開始建立客戶檔案,定期上門修枝剪葉,更換品種,為客戶管理員提供技術指導,這在當年“國營”服務模式的冷面時代,全新的服務理念和誠信的合作方式猶如一股清風,為他贏來了更大的市場。


許多客戶開始信賴王友江了,他們紛紛把綠化工程承包給他,請他從設計、施工、管理提供一條龍服務。業務范圍的擴大,王友江感到專業知識的欠缺,他想到了自學。在前后17年時間,他參加了湖北農業電視大學林特專業的學習,拿到了大專文憑,參加了各級農民技術培訓,獲得初級、中級職稱后,拿到了湖北省農民技術高級技師的職稱。


隨著客戶對綠化工程的要求越來越高,王友江于2001年又參加了全省園林綠化項目經理培訓,拿到了省建設廳頒發的《園林綠化項目經理合格證》。在創業的過程中,王友江不僅完成了從一位普通農村青年向園林綠化專業生產經營者的轉變,也實現了自己從辭職創業者到擁資數百萬的富翁的跨越。


(三)


“其實,我口袋里常常只有過早的錢”。富裕起來的王友江并沒有丟掉農民的本色。敦實的個子,站在你面前象莊稼地里的一頭牯牛,絕看不出是一位擁資數百萬的有錢人。與他接觸,你感到的只是他質樸中透著的精明,這是他二十多年與市場打交道的素質體現;同他交談,只能更深層地了解他厚道中流露出的“農民情結”和“土地情結”,這是他一直以來的生活態度使然。


計劃村支部書記、村主任陳利春介紹,1986年之前,該村2600多畝耕地,崗地和水田各占一半,“水田俏,好種稻,崗地孬,砍柴燒”,王友江是全村承包黃土崗地開發柑桔園的第一人,他賺錢的示范效應,使村民認識到荒地的價值。現在的計劃村,不僅1300畝崗地全部開發成高標準桔園,就連水田也調結構了。幾年下來,窮鄉辟壤的計劃村自然生態大為改觀,不僅家家樹起了小洋樓,而且村里土地增值了幾十倍。


在王友江的帶動或指導下,村里70多戶人家,把水田拿出來種花草苗木,二組村民董廣清,說起這事是一臉的感激:他的兩個子女讀大學,家里做樓房,全部是靠花草苗木掙的錢。董廣清一直在王友江的基地打工,王友江不僅手把手教他技術,還動員他種苗木,給他介紹品種,幫他銷售。“我只認按王老板的思路下力,其他的都是王老板操心”。在王友江的基地,象董廣清一樣的“花工”,常年的有12戶,他們有的是把土地經營權轉給了王友江,干脆在基地上班,有的是與王友江聯營,除了打工掙錢,還自己種了苗木,靠王友江的基地帶動。與王友江是兒時玩伴的覃得海,開中巴車出事后,“賠得只剩下一口鍋了”,王友江幫助他從種樟樹苗起步,現在已發展到20多個品種,一年收入2萬多元,一家人日子過得有滋有味。


村民們愿意跟著王友江干,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王友江對土地的投入讓他們動心,王友江開辟的市場令他們放心。王友江苗木基地從第一年開發8畝柑橘苗圃起步,現在已經擴大到120畝,當然全部是適銷對路的當家品種。柑橘只剩幾株“紀念樹”了。“他把能賺回的錢全部又投到了地里”。二組小組長豐澤松與王友江是好友,他說“這些年友江在這一百來畝地上投的錢,鋪也把崗子鋪滿了”,不說別的,光林中大小道路,噴灌、排水系統,改良土壤就投了好幾十萬。現在的基地內,有來自國內外的400多個品系、1000多個品種的花草苗木。從2角錢1棵的吉祥草到2萬元一株的樁景樹,客戶要啥有啥。


其實王友江的精明之處也在里,他給我們算了一筆帳:5年前花8萬元從京山縣山溝里購回的一批疙瘩樹兜,培育成樁景樹后,現市值超過了100萬元。“這東西增值的速度比股市還快,但絕不會貶值,因為世界上這些東西越來越少了”。王友江的精明還在于,他把這片荒崗變成了“風水寶地”后,有了“品牌效應”。全國各地的客戶,慕名來參觀的絡絡不絕,對他的實力深信不疑,生意一般是一拍即合。他經營苗木十七年,網絡遍及全國二十幾個省市一千余家苗木商或經紀人。“只要市場有需求的品種,我都可以提供,我這里沒有這個批量的,全國各地應該有”。王友江舉了一個例子:今年武漢市城市綠化,需要大批吉祥草,他就是聯系重慶一家苗木商,給武漢市場供應,一趟賺個萬把塊錢。“行業信息也是一種資源,它跟我這基地一樣,照樣能變成財富”。這話道出了王友江做生意的“決竅”。


王友江經營花草苗木十幾年,最令他得意地不僅僅是帶來了家鄉的這一片綠水青山,帶富了鄉親們。更令他滿足地是,無論走到那座城市,他都能遇到自己的“孩子們”——他親自栽種或供應的花草苗木。三峽大壩從開工建設,王友江就“傍”上了壩區的綠化美化工程;今年他到壩區去了一趟,公路兩旁最大最挺拔的雪松,都是王友江十年前親手種植的。“江澤民主席1997年宣布大江截流時,主席臺前擺放的鮮花就是我提供的”,王友江津津樂道:“世界和平園里最漂亮的桂花樹白玉蘭,也是我這里的品種”。


王友江是枝江市新一代知識型農民中的杰出代表,也是眾多的農村青年黨員中的一員,他執著的創業精神以及所帶來的經濟、社會效益,得到社會各界的認可和各級政府的肯定。從1988年起,王友江先后被授予枝江市“十佳青年”、宜昌市“十大青年致富明星”、“鄉土拔尖人才”、湖北省“青年科技示范戶”、“農業新技術標兵”,愛人滕廷香也被評為湖北省“巾幗科技致富帶頭人”……。在接踵而至的榮譽面前,王友江顯得很不安、很低調,他把眾多的證書全塞在櫥房里的一個柜子底下,但他記下了宜昌市副市長鄭廣玉給他頒獎時說的一句話:小老鄉,你帶了個好頭,好好干,為家鄉爭光!


標簽

0

近期瀏覽:

相關產品

相關新聞

鄂公網安備 42058302000238號